毕竟还是没有到一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变动,还是结束了长住酒店的生活。但这接近一年的长住酒店经历的确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这一年的坐标绝大多数时候是广州,当然叠加了一些其它地区的旅行,出差和短住。 总的花费算下来比在广州租房还是贵不少 差不多16K一个月,但这包含了全年所有的旅行和超出公司出差标准计划内的自己补贴。 其实折算下来花费倒不是特别夸张,因为在广州天河甚至珠城内租一套房子加上带泳池的健身房加上全年的旅行住宿加上停车和其它杂费,基本上肯定要到12K左右了,但租房的时候不会去计算自己的旅行住宿开销等,会把它当成一笔单独的开销。 但实际上我也知道我这个住宿开销其实是因为过去几年出差和旅行攒下来的一些酒店权益,如果维持现有的住宿标准+过去一年里已经消耗的酒店权益,大概率费用会直线上涨,所以也的确撑不住再多一年。 过去一年里消耗了凯悦免房券,5晚,积分兑换房晚大约15晚,万豪的积分兑换大约20晚,信用卡自带的酒店兑换权益,3晚,前后差不多是有一个月的免房晚,并且重点是这些免房晚很多用在了住宿费用很贵的区域,比如我在新加坡前后应该住了20几晚,但是没有付费都是积分兑换,如果要付费那估计就更贵了。 另外就是雅高的臻享卡,兑换了很多广州本地的住宿(虽然雅高的住宿体验很一般)。基本上算把价值用到位了。 这一年下来,凯悦依然是最爱,要持续保级的也是凯悦,即便以后不长住酒店了,依然会保持每年60以上的凯悦。凯悦各个级别基本都住过,从逸扉到柏悦,基本没有特别踩雷的。 万豪是因为差旅的协议价太泛滥了,以及遍地白金,所以早餐和公共区域的体验真的很一般,国外体验依然还不错,但是国内除非只有万豪的城市,我一般就不选了。 雅高基本各个城市都拉垮,包含新加坡的酒店,国内尤其,只有费尔蒙和瑞士两个品牌能扛住,但费尔蒙的确不便宜,长住不起,瑞士酒店广州没有,北京的住宿体验还不错。 希尔顿和洲际就只有在个别城市旅行和之前的各大平台活动去住住。 除了常规的酒店集团,长住酒店洗衣是个要解决的问题,酒店的洗衣肯定是洗不起,所以中间我基本每1-2周会换到亚朵和雅诗阁去搞定洗衣的问题。 雅诗阁住宿体验没得说,但会员系统完全拉垮。亚朵就是基本房型都不够大。 其实硬件本身的体验是一码事,但这一年里心态的改变更为巨大。
最开始想要住酒店一是因为本来自己就是酒店爱好者,二是想在心理上想去尝试一种追求极度不安定的状态,看看自己如何在极度波动下生活。说白, 去挑战自己的心里承受波动的极限。
的确是充满了波动的一年。 因为这次住酒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长包一个酒店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这种,这种跟直接住公寓也没有太多区别。 因为基本是一到两周换一家酒店,所以其实每次关于住宿的计划也只能有一周。其实从疫情以后,关于未来的计划,就已经不会超过两个月了,以前会提前半年买下一次旅行的机票,定好酒店,但现在不会了,要出行前一周才会买机票定酒店。疫情之后,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就是一种充满了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的不确定性的感觉。
这种每7-15天一换酒店的节奏就会带来必须要有很少的行李,cover 两周的行李,多余的东西都成了负担。把原来消费主义购买的东西都放在仓库里,只拿两个行李箱放在车后座,好像也就这么过来了,人其实让自己好好生活下来,也就是两个行李箱就够了。有一次从仓库里拿出来自己的存的运动裤,发现自己其实没运动多少次,倒是囤了近10条瑜伽裤,人的确是自己给自己找的负担。
看的书随身也只会带1-2本纸质书,每次去诚品还是会买2-3本纸质书,看完就去了多抓鱼,其它的书都靠apple books 和微信读书供给了,虽然一年还是读了百来本书,但是的确是再也不囤书了。
化妆品之类的东西就更加不囤了,双十一都没有用掉券。
长住酒店这350天,被迫的也好,主动的也好,开始主动给人生减负。不管是消费主义的陷阱,还是自己的欲望。
在这种极度的不确定性下就必须强迫自己活在当下。不去思考太久远的安排,但心里要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当下是什么。 长住酒店比较容易解决的是不为未来焦虑,但是的确也很难不被过去困扰。因为其实离生活很远,虽然看起来在酒店游泳,吃饭,生活好像很规律也很自在,但不用下楼买点水,也不用倒个垃圾,出门甚至是为了刻意去花城广场散步,其实孤独感是被放大的。因为离人群很远,尤其是在一个没有朋友的城市的创业公司的生活状态下,这种对孤独的抵抗是需要极大的能力的。
所以这一年里,我飞上海非常频繁,需要见到朋友,也在每个周末换个城市,乡土里的生活气息还是会把人拉回现实。但这种孤独好像又没有那么难受,因为,喝酒的时间少了。似乎在这一年里,也长出了让自己更充实的能力。
还是觉得这种生活实验是值得的探索自己边界的尝试。